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资产+负债+所有者权益=0

今天是一个美丽的日子,美丽的日子因你而更美丽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“气息如兰”及其他  

2009-06-02 11:04:54|  分类: 灿烂星空(遐想)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  “气息如兰”就是说呼出的气味象兰花一样。这的确是很美好的。但如果较起真来的话,那呼出的气体主要成份还是二氧化碳等废气,还有细菌等等。闻多了对健康是不利的,不象真正的花香那样对身体有益。

  当然,“气息”中也含有女性荷尔蒙所制造的“气息”,对特定的“受体”来说还是有强大吸引力的。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。

  另外,我们也都很愿意把姑娘比喻为花。其实,姑娘和花还是有区别的。姑娘也是一种动物,她的皮肤上也有毛发和毛孔,有汗腺和汗味,还可能有青春痘和疤痕等。所以有一句俗语叫“远看姑娘近看花”。可见,说姑娘是花,只是一种比喻而已,不可过分认真。

  对于那些沉浸在爱河中的激情澎湃的男士们来说,我这样善意地提醒可能并不落好。他们会说我太较真,煞风景。但我想我这一多此一举的提醒还是有意义的。

  当然,我也实在不忍心否定这样美好的词汇。

  我又想到另一句话:母爱是伟大的(由此还引申出另一句话,就是母亲是伟大的)。对这一句话我也有一些异议。

  母亲也是人,并且都是凡人,并不都是英雄。虽然现实生活中不乏“伟大的母亲”,但大部分还都是“普通的母亲”。母亲中有伟人,更多的是普通人,还有少数是坏人。有良母,也存在不称职的母亲。

  如果说“母亲都是伟大的”,那各种家长学校就都是多余的了。

  当然,绝大多数母亲都疼爱自己的儿女。数不清的作者(包括伟人、巨匠,也有普通的百姓,还有罪犯等)在写母亲时,无不满怀深情地述说着自己那位普通母亲(如不识字的农民,艰难、忙碌的市民等)对“我”无私的爱。

  这些歌颂美好的词汇和句子时时都在令人激动、感动,引人向上、向善,使人对生活充满向往。母爱的故事还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强有力的震憾和净化。

  然而,这样美好的模式化的词句和故事看多了,激动度就慢慢地降低了。并且又慢慢地强化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:女性应该是“气息如兰”和如“花”的,母亲则理所当然应当是伟大的。

  实际上,男性可以毫无顾忌地、不遗余力地歌颂“气息如兰”和“花”。却没有哪位女性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自己是“气息如兰”和“花”。这一方面是出于“谦虚”的“美德”,另一方面,即使是再靓的美人,也难以如此理直气壮。同样,任何人都可以毫无顾忌地、不遗余力地歌颂母亲的伟大,却难见有任何一位母亲径直地说自己如何伟大,一般只是发表一下“一把屎一把尿”和“孩子是我的一切”之类的感慨。

  事实上,“丑”女一般是不会喜欢“气息如兰”和“花”这类词句的。母亲们对“伟大”这一封号也不一定都是从心底里“笑纳”的(特别是那些不负责任的母亲们,应该是有些惭愧。当然也可能“觉悟”不到惭愧)。但是,一般没有人会登报申明自己不是。因为好话是不难听进去的,即使有些过分。

  但是,这些词句的负面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:给了她们太大的压力。因为任何人也难以修到“气息如兰”和“花”的程度,“丑”女们更是难上加难。要求母亲们都伟大,都成为圣人,这也太苛刻了。如果不伟大,难道就不认她作母亲了?

  当然,社会要求她们朝“气息如兰”、“花”和“伟大”的方向努力,尽量做到“德艺双馨”,这个导向应该说并不错。

  这些词句的另一个负面作用是增加了读者的失望感。本来是要帮助读者体验美,给人以希望。可结果却应了那句俗语:“希望越大,失望也越大”。当感觉“兰”“花”难觅时,读者就难免有受骗之感。当然,只要不是坚信书本(难道不应该坚信书本吗?谁的错?)和苛求完美(不应该吗?)的人,“上当”之后就会回到现实,这个问题还不是很大(至少叫他们学会了要“怀疑”书本,这也是一个“好处”),不至于造成社会问题。但是,如果通过那些“一边倒”的歌颂母亲的美文让人得出一个结论:母亲必须“伟大”。这个问题就大了。

  “我”的母亲为什么这样不讲理?

  “我”的母亲为什么这样不关心我?

  “我”的母亲为什么和我这样没有共同语言?

  为什么人家(前面所说的包括伟人、巨匠、普通的百姓,还有罪犯等)的母亲就那么“好”?

 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青少年提出上述的“质问”。

  书本上说,母亲都是伟大的,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却大多是普通人,存在普通人的各种缺点。这样就出现了一个“强烈的反差”。这个反差导致青少年们产生了“成长的烦恼”。这个“烦恼”本来并不存在,是书本硬给制造的。

  本来,书本想让作儿女的理解母爱,尊重母亲。结果,呼吁理解的动因反而导致了不理解加剧的结果,引导和谐的动因反而导致了不和谐加剧的结果,教化孝道的动因反而导致了不孝加剧的结果,“代沟”反而被扩大了。

  书本给母亲们造成了强大的压力,给母亲和孩子都带来了“烦恼”,也给书本自身造成了损失:可能有人从此不太相信书本,不太爱看书(这怪谁?)。这是“始料不及”的吗?

  可见,如果不顾事实,或者虽然基本符合事实但绝对化,那就即使是“正面引导”,也不会有好的效果。

  事实上,只要看着“顺眼”,也就算是美姑娘了。姑娘们完全不必自卑。儿女们总拿“伟大”的“高标准”来对母亲进行“严要求”,这也是不公平的,于社会“和谐”也是有害的。其实,只要是个称职的母亲,就算是个好母亲。母亲们完全不必背太重的心理包袱。

  此外,类似的优美词句还有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、“白衣天使”之类。其实,职业的不同只是缘于分工。职业本身可能有重要性的差异(其实各行各业都是“重要”的),但并不存在天然的道德水平的高下。当然,反过来,“臭老九”、“穷教书的”这样带有价值评价的称呼也不恰当。在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条件下,医生护士的“任务”主要还是不作“庸医”。而对于头上从来没有带过什么光环的商人们来说,只要不是真正的“奸商”,应该也是“光荣”的、“伟大”的,至少也是个“好人”。

  还有一句这样的话,叫做“爱情是自私的”。这句话经常被用来证明某些现象,也经常被用来作为道德批判的准绳。在“爱情是自私的”这个假设前提下,“脚踏两条船”、“婚外情”等就自然地被证明为不“合理”了。“一哭二闹三上吊”在某些情况下也值得同情了。

  “脚踏两条船”、“婚外情”等当然不是“好”的现象,但用“爱情是自私的”这一定理论来论证,总觉得有些欠妥。

  很少有人敢于大肆宣扬“人是自私的”,更没有人会公开宣称“我是一个自私的人”。但如果宣称“爱情是自私的”,却不必担心有人会批评你。这可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。

  为什么在所有领域都教化“高尚”和“崇高”,而在爱情的天地里却堂而皇之地让“自私”作主?

  其实,虽然爱情绝对应该允许“自利”,但真正的爱情更应该是“利他(不要太敏感:这个“他”不是指第三者)”的。爱情的本质就是要让对方(是不是还有其他方?)过得好,有时自己还应该作出适当的牺牲。

可见,说“爱情是自私的”,实在是对爱情的亵渎。

  说到底,“气息如兰”、“花”和“伟大的母爱”等这些词句是对人家的歌颂,也是对人家的要求。“爱是自私的”则是为某些行为(例如嫉妒)寻找理论依据,更是为自己辩护。而这些词句又暗合某些道德标准,于是就大行其道了。

  我写这篇小文章,不是想否定某些合理的道德规范,也不是故意扫人们的“兴”,更不是想破坏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。我只是想,我们在“制定”某些价值标准时,应该实事求是。在进行“素质教育”时,应该“教”给人家正确的知识,特别是能够让人家真正学会如何作人。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23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